日本设计随笔

年末在日本度假,旅途中一路都感受着独特的日式设计美学,很钦佩这种愿意用心、耐心把所有事情考虑到极致的理念。无论是宏大的建筑景观还是料理食器的每一处细节,都能感受到背后的设计哲学:尊重自然,返璞归真,现代与传统的巧妙融合。

01 景观与建筑

在京都游览青莲院时,一踏入华顶殿内院里的竹席,就被绿意盎然的庭院景观吸引,视线由内庭延伸至外庭的青松、池塘和竹林。外景与内景相融合的设计将庭院和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庭院的结构实是为了突出园林景观之美。坐在竹席上,映入眼帘的绿色让人觉得不自觉地安静下来。青莲院的设计完美体现了日本美学中「静寂」(Seijaku)的原则,让人沉思安静,不感到浮夸、躁动。

青莲院华顶殿

青莲院内庭

京都知恩院大门

岚山常寂光寺大门

每次游览寺庙都喜欢在大门前后停留很久,因为喜欢看大门作为画框内流动的风景。看着游人进进出出,大门内外也自成一景。京都知恩院的大门尤其壮观,体积比别处寺院的大门更宏伟。站在台阶底下望向大门,每向前走几步,画框内的风景也不停变换,由远到近能看到不断放大的竹林,再往前走时便能看到正要跨过门栏、左顾右盼的旅客。

东京麻布台之丘

除了传统寺庙内外景相结合的结构之美以外,东京2023年末新落成的建筑「麻布台之丘」(Azabudai Hills)在线条和形状上也令人眼前一亮。麻布台之丘背后的设计理念是「现代都市村」(Modern Urban Village),采用格状花栏、棚架和弧线的元素,屋顶种满绿植,像是都市中的一座绿意山丘。该建筑由英国设计师 Thomas Heatherwick 设计,他也是纽约 The Vessel 的设计者。麻布台之丘体现了日本美学中「不匀整」(Fukinsei)和「脱俗」(Datsuzoku)的设计原则,前者指的是让设计不规则、不对称、不呆板、充满惊喜,后者指的是让设计风格自由而无拘无束,能超越传统和惯例,有创新的思考。

京都清水寺

京都金阁寺

日本建筑既有沉稳安静的一面,也有大胆运用鲜明色彩的一面。不同于中国皇家建筑钟爱的朱红色,日本寺庙常用更活泼的橘红、玫红或鲜绿,色彩饱和度更高。京都的清水寺和伏见稻荷大社皆用橘红作为主色。

不同于中国皇家建筑常用华丽的图案作装饰,金阁寺的主建筑舍利殿没有华丽的图案,外墙却大面积地使用金箔装饰,呈现出华丽辉煌,又严谨克制的美。这样的设计反差感既简素、不留过多装饰,又以一两个巧妙的元素呈现惊喜、大胆、有创意的风格。

第一次听说金阁寺还是小时候读《少年文艺》短篇选集,有一篇写两位在BBS论坛上相识的网友约在金阁寺见面,才对这个名字有了最初的印象。如今身临其境地感受过金阁寺黄昏时的美,好像也和那篇故事有了更多连结。

02 料理、食器与菜单设计

豆腐泡饭(岚山常寂光寺前)

冷制京茄(ここら屋 烏丸店)

日本料理特别能体现日本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在日本觅食容错率很高,哪怕是角落里的隐蔽小店也能体会平凡简单的美味。现代生活往往在各方面都最大限度地被效率优化了,在旅行时留出空间允许自己尝试新东西,鼓励更多偶然性和未知进入生活是难得的体验,而日本恰恰提供了能让人安心探索、不担心踩雷的餐饮环境。

在日本最让人念念不忘的反而是最简单的小菜,像豆腐、茄子、白萝卜、鱼干、细葱这些看似朴素的食材,浓郁又有香气,和他们的建筑风格如出一辙 —— 简素却经得起推敲,令人印象深刻。

在京都住了四晚,其中两天晚餐都在我们钟爱的一家居酒屋「ここら屋 烏丸店」(Kokoraya Karasuma),以京都家庭料理为特色,也是我们随机发现的一家小店。特别喜欢店里手写菜单的设计,视觉层次清晰,橘红色的标题和京都庙宇常用的橘红相呼应,手写字体也流畅雅致,竖版排列有古韵,特色菜品和店名以朱红印章强调,点菜的时候静静观赏了许久。

菜单(ここら屋 烏丸店)

梅子茶渍饭(ここら屋 烏丸店)

正好年末在东京喜迎新年,尝试了日本新年特色的御节料理。据说从平安时代开始,为了不惹怒火神,日本人在春节里尽量不用火,因此会提前准备好能够长时间放置的食盒,留给新年的头三天吃,家庭主妇在新年也能好好休息。食盒里以小菜为主,皆是寓意吉祥的食材。比如黑豆与「勤勉」为谐音,寓意新一年健康、勤劳、踏实的生活。鲭鱼卵寓意子孙繁荣,像鱼卵一样能多子多孙。沙丁鱼干原本是肥料,因此寓意来年丰收。虾在日本代表长寿,寓意「活到腰都弯了」。

御节料理食盒

蟹肉茶碗蒸(东京 Miyake Akira)

京都 Iolite Coffee Roasters

除了食物本身,日本食器的设计和搭配也很有巧思。印象深刻的两个例子:一是在东京吃 omakase 的时候碰到一道菜品与食器巧妙呼应的螃蟹茶碗蒸 —— 茶碗蒸盛在蟹壳里,与盘子里的螃蟹腿相呼应。二是在京都一家色彩鲜明的咖啡店 Iolite Coffee Roasters,每个人的杯垫和杯子都是活泼的多巴胺色,咖啡店老板递水的时候会先附上与后面咖啡杯颜色相应的杯垫。店里咖啡豆质量极佳,香气逼人,是希望再访的小店。

03 地图与导览

从小就喜欢研究地图,因为观察从不同角度将多维复杂的现实世界化繁为简总是很有趣。这次逛日本的园林、寺庙、美术馆和机场时也发现了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地图范例,原来好的设计每次都会令人惊叹「这个真有用,确实是我需要的」,以后对类似的体验也有了更高标准。

岚山大河内山庄的山景导览图

京都南禅寺金地院的地图

京都岚山大河内山庄的山景导览图:根据所站的位置,导览图会介绍近景,中景,远景中的山。想到以前爬山到山顶,虽然能看到远方的全景,开阔的视野每次都觉得震撼,但并不了解这些高楼、河流和山脉的来历,不知道具体在欣赏什么,只是一种模糊的对自然广阔之美的感受。当知道了远处各个方位具体的景致,对眼前的风景也更有概念,可被描述的风景和感受更容易被记住。

京都南禅寺金地院的油画庭院地图:油画版的庭院地图很少见,把具体的景观也微缩在地图上,不像在中国景区常见的地图,往往只把线路抽象出来。庭院中水池的画风甚至有莫奈荷塘的影子。

东京森美术馆的少年展览导读

羽田机场安检处的登机口地图

森美术馆的少年展览导读(Junior Guide):看展时很少见到特地为少年制作的导读,逛展的时候觉得很惊艳,这也体现了无障碍设计(Accessibility Design)的益处 —— 虽然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青少年更容易理解有时晦涩难懂的介绍,实际上所有观展的人都受益了,包括像我这样对题材不了解的成人游客。Junior Guide 的易读性为所有来看展的 amateurs 提供了更容易理解的内容,从而丰富了整体的观展体验,是极佳的人本设计范例。

东京羽田机场安检处的登机口地图:年末的羽田机场人满为患,安检的队伍很长。站在队伍里抬头就能看到一张登机口的地图,具体的登机口大概在安检处的哪个方向,有多远都很清楚。这张地图虽然看似简单,但放在安检这个位置很巧妙,对于时间紧张、过了安检就要马上奔向登机口的人很方便,能缓解安检时对于登机口位置未知的焦虑。

这几处地图的例子能看出日本设计师对用户需求的深度理解,避免了用户调研中的一个经典误区 —— 很多人会直接问用户想要什么功能,但人是很难准确描述或预测自己的偏好和需求的,这也是理解用户需求真正困难的地方。好的设计能够满足那些用户自己都无法描述的真实需求,就像在机场安检处展示登机口地图,以及策展时包含少年导览那样。这些看似简单的设计,看到之后会感受到被关照到了。

04 与传统相结合的人本设计

商店窗户的圆形画框

植物造型夹

碎石网

在日本街头闲逛的时候,还记录了一些看似简单,但会不自觉惊叹的设计细节:

  • 商店窗户包含圆形边框,拉下窗帘时,也调整了画框的形状,让内外窗景变得灵动好玩

  • 在咖啡店里看到线条优雅的绿色夹子用于调整植物造型,相比于传统使用的钢丝或绿色绑带,夹子本身的线条很美,绿色也和植物相称,整体效果更融合

  • 日本寺庙地面大多铺了碎石,碎石上铺网避免了风大时容易扬起细石的问题

  • 羽田机场安检时提供拖鞋给需要脱鞋的旅客,既卫生又贴心,作为游客觉得被照顾到了

京都青莲院

后记

离开日本后,整理笔记的时候才意识到原来这些美学细节的背后就是禅宗哲学里「侘寂」(Wabi-sabi)的设计理念,是一种简朴、克制、以接受短暂和不完美为核心的日本美学和世界观。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日本作为一个经常遭遇爆发性、不规律、和毁灭性自然灾害的国家,需要更早地思考如何与自然这样既赋予生命力和灵感,又时而危险有破坏性的力量相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日本设计中对自然的尊重贯穿始终。有趣的是,同样在火山多发地带,夏威夷岛上的居民也敬畏自然,但他们以活在当下、及时行乐的态度生活,以及充满热情的社区、舞蹈和冥想来与自然的无常相处。反观日本,大和民族则用更沉静、克制的「侘寂」的美学去理解和面对自然中不可避免的生命流逝和不完美。感谢日本的设计灵感,下次再见。